專家解讀常見錯誤 購車進退自如 | 買賣攻略 | 大紀元汽車網 auto.epochtimes.com


2024-05-17 | 星期五

專家解讀常見錯誤 購車進退自如

發表: 2015年04月20日

car_key_woman_driver_female_530.png

(Fotolia)

(大紀元記者喻豐年多倫多綜合報導)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汽車開銷是一筆比較可觀的支出——除了購車費用,還有耗油、維護修理、汽車保險。因此,消費者在決定車款、比價侃價時都是慎之又慎。然而,慎重的態度並不能直接保證消費者最終買到最為物有所值的車輛。專家發現,購車過程中的錯誤很普遍但往往可以避免,其中包括常識性錯誤和技術性錯誤。

Cars.com網站的資深編輯維森菲爾德(Joe Wiesenfelder)總結道,做足功課、了解市場行情自然是必需的,但凡事不能過,消費者更應當首先明確自己的選擇範圍,只有確定自己位置之後,才能做到進退自如。

他認為,一個成功的消費者應當是在走進汽車銷售處之際,感覺自信、有掌握相關知識;更重要的一點是,明白自己何時收手、何時繼續,永遠處於主動地位。

權威評估機構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副總裁沙金特(David Sargent)持同樣觀點。他說,花了更多錢所買的汽車不一定就是更好、更耐用的;很多價廉物美的車輛正在市場上待價而沽呢。

那麼,常見的而錯誤有哪些,又如何來避免呢?我們來看看專家們的解讀:

購買不合適自己的車輛

維森菲爾德指出,一些消費者所犯的錯誤聽起來令人驚訝,那就是他們「不經意地」買下了一輛車,雖然他們並非大款,而且事後不見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失誤。他解釋說,如此致命的錯誤歸根結底是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何種車輛,同時又抵擋不住商業廣告或銷售商的巧舌如簧。

比方說,現在的油電混合車炙手可熱,市場缺貨、價格上漲;二手車款也大有奇貨可居之勢。真的是每個消費者的首選嗎?不,事實上它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不合適,人們對之趨之若鶩的原因雖然又出於對環保以及長期投資的考量,但有相當數量的人更鍾情於「趕潮流」罷了。

去年年底加拿大市場所作的一份調查揭示出了非常有趣的現象——車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們購買油電混合車的興趣和可能性就越小。

不清楚汽車總價格及自身承受力

汽車經銷商的一條比較有力的生意經就是以某一「特別優惠」來吸引顧客,比如較低的貸款利率但條件是長期借貸。畢竟錢要從自己口袋裡掏出來,專家建議消費者在拍板之前必須仔細算算最終要付的總額,千萬計算上貸款或租賃所要付的利息,考慮上車款付清之後可能的市場價格。

如此的計算對於決定自己是購買新車還是舊車也有幫助。維森菲爾德指出,消費者需要記得一點,即使車的估價不低,但車主所擁有的只有已經被付清的那部分。

被動購買不需要的配置和服務

每年的車款都會增加大大小小的配置。如果車款選定,那些非標準的配置需要仔細權衡,不需要的完全不必要買。而且,如果車輛需要貸款,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也會讓你最終的價格又上升不少的。

汽車經銷商一定還會非常熱情地促銷防銹、噴漆處理、座位保修和延長的保修期等,他們會告訴買家購買這些等同於保險服務。從常理來分析,拒絕他們會是明智之舉。需要明白的是,這些錢可是直接進入經銷商的腰包。更何況,這些延長的保修期等不一定用的上,即便用上,屆時的費用通常會低於幾年來連本帶息付出的金錢。

購車時過於感性

另一個常見的技術錯誤就是在和銷售員交流過程中過於感性,把自己的喜好甚至經濟底線暴露給對方。

即使見到非常中意的車款和價格,也要比較冷靜、深沉地和銷售員對話,千萬別露了底牌。在很多輕鬆的談話過程中同樣要謹慎。要知道,銷售員不會和你無目的地聊天的,他是在工作。過於感性的話,銷售員就能掌握下一步「抓牢」您的辦法了。

很多表達式的言語一定要避免,諸如「我現在就想要這輛車」、「這是我的預算」、在決定最後價格錢說「讓我們來聊聊貸款吧!」、對一旁的配偶說「親愛的,你怎麼看呢?」等等。

不理智地參照

和朋友、鄰居的類似車輛進行比較是個好主意,但在不了解他人汽車的細節的情況下進行參照就不夠理性了。

從出廠年份到車內配置,每輛車都是不同的。粗略地了解朋友車輛對侃價的初步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參考,但以「我鄰居的那輛同樣的車花了多少錢」作決定性的參數就可能是個大大的錯誤。◇

 

廣告
 

新車優惠


胖編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